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

讀書心得:被討厭的勇氣

  
如果說,對我生命的軌跡影響最大的一本書,是「積極自我的開拓」(*1);那解說阿德勃哲學的「被討厭的勇氣」,應該就是第二本了(實際上,它有二部曲。兩冊當成一本啦。)。第一本書,和我相遇在高一的暑假,整個腦袋,完全在思考「我」什麼是真實我,自我認知的我? 別人眼中的我,還是,理想中的我? 在那個年紀,並不知道,這個問題也許是一個在我踏進棺材前,都還不一定可以想通的事。但是,人過了四十還能被一本書推動,這本書的威力不可小覷。

「我們真正追求的是自由而幸福的人生」
  用這句話來總括這本書的核心。聽起來好像有講跟沒講一樣。一旦拆解開了,就要討論三個核心,「自由」、「幸福」與「人生」。

  選擇愛的人生
  以終為始,第二冊最後一章談的,是「選擇愛的人生」。從人生的三個任務切入,分別是「工作」、「交友」與「愛」的任務。
  工作的任務,追求的是我的幸福。因此,是一種利己的心。
  交友的任務,追求的是你的幸福。因此,是一種利他的心。
  愛的任務,追求的是我們的幸福。不是利你,也不是利我,而是「我們」。但是,必須要能從嬰兒時期只考慮「我」的層次中跳出來,這個過程被阿德勃稱為「自立」的過程。從這裏,是可以明確的定義出教育的目的,是教導出可以自立的人。
  這不限於學校教孩子,不限於父母教孩子;也適用於職場上的教育。

自由:課題分離
  這是整本書裏最重要,卻也最難達到的事。
  人生在世,各有各的課題,講到這裏,或許,大家都還會點頭稱是。但是,講到帶孩子四不原則,就很少人會同意了。「不打 不罵 不威脅 不利誘」。做人父母的,有幾個做超過50?
  阿德勃是否定「賞罰」的。(還好他跟包青天不同年代。)不論是賞或是罰,都有相同的目的,只是不同的手段:達到「控制」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不只是大人很利害,小孩也是一把罩,不然,嬰兒透過哭鬧是在做什麼? 這是天賜控制父母的工具呀。
  長期透過賞罰來對待孩子,自然養成「依賴」和「不負責任」的狀況。依賴別人的決定;選擇並不是自己做的,責任當然不是自己要付呀。因此,在區分誰的課題的問題上,可以想一想,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來承受?」由誰承受,便由誰決定,這就分離出課題了。
  達到自由的境地,也就是自立的過程。大人要做的是「教導」,尊重孩子的決定,並且從旁協助。教孩子綁鞋帶、數學、溜冰等等,都是教導。帶孩子去游泳、借繪本當課後讀物,都是從旁協助。至於,學不學,或讀不讀就是他自己的決定了。
  如果,你認為「不威脅 不利誘」已經是不可能了;想必「不稱讚」算是天方夜譚了吧! 是的,「稱讚」本身就是賞罰的一種。不管是賞罰或稱讚,都是在展示一種「縱向關係」,或者說是,從屬關係,或是,尊卑關係。這樣的關係,也就隱含有指使與聽從的關係。而這,並不利於自由的發展,也常常讓在上位者,涉入下位者的課題。因此,阿德勃主張的是「橫向關係」,如同朋友一般。
  朋友,甚至是長輩,(用長輩真的比較好理解),做了一件好事,你會表達的是「感謝」、「敬意」或是「喜悅」;一般,不會是「稱讚」。
「陳老師,你做得很好,你把我們全班學不會的代數,都教懂大家了。」最好你有勇氣這樣稱讚自己的老師啦。
話應該是這樣吧,「謝謝老師教會我代數。」(感謝)
「老師我很開心,我終於聽聽代數了。」(喜悅)

  「所謂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」所以,這本書取名叫被討厭的勇氣,也就是追求自由的勇氣。雖然,我是覺得,用詞應該是「不去討人喜歡」,而不是「被別人討厭」。

幸福,就是貢獻感
  對身邊的人採取一些行為或產生某些影響,期待有所貢獻,就是貢獻感。所以,這是一種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的主觀感覺,而貢獻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
  阿德勃對價值的看法,也相當醍醐灌頂。他認為,「存在就有價值」,所以,是與「行為」層級無關的。也就是說,價值並不是以「有用」或「無用」來衡量。
  白話的說,父母對我們的價值,並不會因為他是富有或貧窮,健康或病弱,而有所不同;因為父母的「存在」,就是「價值」;而身為父母的幸福,是因為「對孩子有用處」的感受。從「存在」主觀的認定「價值」,從「價值」而有「貢獻感」,這就是幸福的過程。
  所以,結論很神學,凡給予的,就得著。
  
人際關係
  最後補充的,人生的煩惱或喜悅,並不來自於客觀的特徵:高矮胖瘦、美麗與醜;而來自於「人際關係」。當自己可以自立,有了被討厭的勇氣,才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路,擺脫煩惱,接納並喜歡自己。
  結尾,很佛學。為了讓所有的邂逅,與一切人際關係,朝「最美好的離別」去努力。我們要認真地活在當下。

(*1) 「積極自我的開拓」雖然影響自己很深,在工作許久後,再一次翻閱,卻已經是啃不下口的書。


#孩子是天賜的導師,讓我幸福,讓我練習感受「自立」,實習課題分離。

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

企業無法創新的原因


  一個簡單的問題,「企業無法創新的原因」,想不到,得到學生們瘋狂的回應。是怎麼樣,忍很久就是了?
   5分鐘的時間寫便利貼,整理完後,得到93個原因。其中組織,就佔了61.3%。而組織類的第一名,是「老闆否決/無法接受建議」。
  老實說,我不知道老師怎麼訂出這四大類,但是,個人認為最嚴重的兩個問題,之一,是大家住慣「象牙塔」;另一,是文化。而這兩項,似乎都不適合塞在這四大類。今天來分享一個象牙塔裏的故事。
  住在象牙塔裏的人,常常不知道自己住那邊,也許還常常會說「某某人住在象牙塔裏」。並不是他不長進,而是,世界跑的速度,其實,跟他長進的方向,並不相同。我以我做VivoWatch時的經驗來說明吧。

從硬體開頭,韌體為核心,APP結尾
  VivoWatch這個案子開案時,其實,我也沒有把握,可以在手腕上準確的量測出心率。在2012年,唯一一隻可以光學量測手背心率的手錶,叫Mio Alpha;約莫半年的時間,出現第二隻,叫Basis,這間公司後來被Intel1億美金收購。為了要完成這個專案,於是,我們找了在生理訊號產品還算是豐富的TI,也找了當時光學感應器整合算是領先的Osram,把生理訊號硬體的方案確認下來,為了達到最長的時用時間,每個關鍵零組件,幾乎都有做一張比較選擇表。而我則是不斷的在過程中,告訴project member,我們的重心,會從硬體逐漸轉到韌體,而且,上市時,重心應該是轉到APP了。(在那時,我還沒有社群經營的概念。)
  為了定義這隻表,我們也找了公司內做使用者經驗的部門,來把功能決定下來。也因為有他們的協助,我們得以拋下過往(N+1)的習慣(*1),把GPS等的功能去除掉。甚至,為了省電,選擇了單色螢幕,而不是彩色。
  案子一邊走,一邊就不時有人來關心,「你做得出來嗎?」「為什麼不跟第三方License 演算法?」其實,我是一邊自己做,一邊不斷的確認,隨時準備放棄自己寫的程式。結果,TI說要出的參考程式,時程不斷的跳票,後來證明,他們最後並沒有提供給客戶參考程式。反而是,大力的推廣第三方的演算法。但是,過往的經驗,公司內跟第三方的合作,最後常常不歡而散。最常發生的原因,是開案時規格不清不楚,老闆又習慣想到哪裏,改到哪裏。於是,咬著牙用超過80%的上班時間,持續的開發演算法。
  好了,這一段的時間,我們在生理訊號處理的能力,是不斷的進步。為了把產品做好,我也把自己出道時的mentor,找回來,幫忙處理藍芽跟手錶的使用者介面。師徒聯手,最後算是打了一場不錯的仗,把產品推上市了。
  為了讓消費者好用,我們在AndroidiOS都有推出APP。除了同步資料,同時也是可以檢視資料。使用者也可以透過Browser,在電腦上的大螢幕上,有更好的檢視體驗。
  
迷航
  產品推出還算順利,價格在當時因為競爭品少,價格訂得還算是可以。一推出,倒是跌破所有人眼鏡,一時間,備貨不足,造成供不應求(*2)。產品持續在修正消費者的反饋,期望能增加正評。那個年代,因為藍芽4.0相容性問題還不少,這類的APP,一般的評價約莫在3.5分,Garmin也不例外。
  充一次電可以使用超過一週,上班運動都合適的VivoWatch上市後,除了不斷的改善相容性及消費者的建議;接下來面臨的,就是產品方向的選擇了。每個人都來給產品方向的建議,但是,一組人馬根本就弄不出這麼多新方向。最後,公司總經理出來說話了,「穿戴式在運動的領域,交給ZxxWatch團隊。」產品就被打回到「發想」階段。

象牙塔裏剔象牙
  如果去檢視我的的產品組合,我們要穿戴式,有穿戴式;要APPAPP;要雲有雲;要WebWeb,感覺一應俱足。因為自己在運動、網路和APP上的經驗較不足,還找來一位雙手掛有6個穿戴式,主流運動APP都如數家珍的同學,來操刀軟體方向和生態圈。經過兩年的努力,終於,推出了新產品:Vivobaby
  ……哪招呀?(*3)
  我們在感應器及MCU的能力,是跟緊著世界領先的公司。心裏總覺得怪怪的地方,卻要在離開象牙塔後,逐漸明朗。

重新檢視,經營客群
  一個雲世代的產品,交由一群由硬體及韌體為核心的人來操作,開盤就注定必然的敗局。這些人不是不長進,他們在專業領域上,產品開發上,是相當令人尊敬的。但是,講到要從客群經營,來開始一個事業,這完全不同的觀念,要教到大家都懂,大家都接受,大家都全力支持,可是條漫漫長路。對於新創的公司,甚至是新創的部門,應該要將有限的資源與精力花開疆闢土上,而不是在內部的磨合上。
  一堂「精實式 APP 產品企劃」,不過是一日課程。拿「電影時刻」這個破百萬下載率的APP來當教材,這APP已經被嫌得差不多可以重做了。如果拿來相同的標準,來檢視我們開發的APP,直接打掉重練應該不算過份喔~
  拿價值主張圖來檢視這個產品,或者,要拿商業模式圖(Business model canvas)來檢視這個事業。我們確實把和消費者的關係,透過長長的價值傳遞,讓原本就不易經營的關係,消耗得無影無蹤。
  客群經營,是透過客源管理,關係管理,和留客管理,一層層循環來拓展客群。而我們唯一有做的,是客訴處理。
  出了象牙塔後,常常在課程中,或是,和同學的討論中,因為不同領域的激盪,不時的發出「哇~」的驚呼,或是,「喔~」的領悟。而這些,常常提出不錯想法的,除了老師之外,常常是小我1輪或以上,過去我認為是「小朋友」的口中說出的。
  「歉卑」在大組織中,是很難做到的。大船難回頭的主因,是官大學問大。實務上,應該不會有人敢把決策,交給公司新人來做吧!

結語:從跌倒的足下,開始新的旅程 
  回到「企業無法創新的原因」,真的是個很長的故事。經營一個事業,真的也是非常的不容易,不見得是局外人,可以指指點點的。所以,我有把握的成長方式,是每一次的跌倒,一定要盡力找出跌倒的原因;常常,可能要跳脫那環境,用更不受拘的角度,來進行檢視。不然,自己認為的創新,可能只是在象牙塔裏,不斷自己安慰自己的過程。

(*1) N+1,是常常被老闆指導的項目。簡單說,如果競爭者的產品,有N個功能,我們只要不多不少,比他多1個,就可以佔他便宜了。

(*2) 新產品的銷售量預估,是非常困難的。主要元件的備料時間,常常是長達3個月,因此,開賣前的備料量決策就變得很重要。備太多,會變庫存。備太少,要追加料的時間,常常就變成競品陸續出來,吃掉了新產品上市的甜密期。(*3) Vivobaby上市時,個人已經離開該公司。VivobabyVivoWatch經營的是完全不同的客群。但是,我們卻可以很簡單的從Google Store看到APP下載量,知道這次產品操作的狀況。Vivobaby安裝次數:100~500VivoWatch: 50K~100K.

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

從「M16步槍」談創新

  M16拿來當做創新的故事,頂有意思的。陳家麟老師是這樣說這個故事的。
  M16步槍的發明,讓美軍的步槍重量,從10磅降到了低於7磅。槍越重,士兵的靈活度會下降,陣亡率就會上升。這把槍的主要設計師,叫George Sullivan。他之前的工作,是在洛克西德公司(Lockheed Aircraft Corporation),這是美國很大的飛機設計公司。當大家稱讚著,Sullivan是個天才,竟然可以設計出這麼輕的步槍。他的說法是:「我們以前在飛機公司工作,飛機就是要輕又堅固呀。所以,每天就是用鋁在設計東西。現在,我用相同的東西,來設計步槍,怎麼就變成天才?
  創新是一種,大家都期待,卻是很難管理與量化的事。創新的技巧雖然可以教授,但是,跟大多數的學習不同,創新的成果,卻是很難驗收。可以知道的是,跨領域,增廣眼界,都可以增加創新機會。
  
  #創新
  #資訊轉移和結合
  #跳出舒適圈